葡萄炭疽病又称葡萄晚腐病、葡萄苦腐病,是由葡萄炭疽菌属(Colletotrichum)真菌引起的,主要危害着色期或近成熟期的果实。发病果粒表面会产生深褐色凹陷的斑点,随着病斑面积扩大会出现同心轮纹,当环境湿度较大时,病斑表面会产生大量橙色或橘粉色的粘稠液滴,果粒最终软腐脱落或干缩形成僵果。近年来,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,种植模式的改变,葡萄炭疽病发生逐年加重,对我国葡萄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,同时,对该病的防控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,因此,本团队开展了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,以期为生产上精准选择农药提供依据。
一、试验材料与方法
1.1 供试药剂种类
96%咪鲜胺、98%咯菌腈、98%吡唑醚菌酯及98%溴菌腈原药
1.2 供试菌株
葡萄炭疽菌病原菌24株,采自江苏产区。
1.3 试验方法
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,将24株炭疽菌置于25-26°恒温培养箱培养5-6天,在菌的边缘用5 mm打孔器取得大小一致的菌饼,接到所含药剂浓度不同的PDA平板上,将供试药剂吡唑醚菌酯、咪鲜胺、咯菌腈及溴菌腈设置为五个浓度梯度和一个添加了DMSO的PDA平板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三次,将处理完的炭疽菌重新放入25-26℃恒温培养箱培养6天,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个处理的直径,用spss.27 计算各浓度药剂对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,计算供试药剂对每个菌株的毒力回归方程、相关系数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。
二、结果分析
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24株葡萄炭疽病菌对溴菌腈、咪鲜胺、吡唑醚菌酯及咯菌腈四种药剂的敏感性(表1),上述四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介于0.632~4.4818μg/mL、0.0457~0.116μg/mL、0.4686~1.2422 μg/mL、4.8552~11.6297 μg/mL,变异系数分别为2.395、2.538、7.092以及2.65(图1)。上述结果表明,咪鲜胺和咯菌腈的效果较好,吡唑醚菌酯次之,溴菌腈效果较差。
三、讨论与结论
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葡萄炭疽菌对4种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情况,发现咪鲜胺和咯菌腈的效果较好,吡唑醚菌酯次之,在防治葡萄炭疽病时,这三种药剂可以作为推荐药剂使用,但用咪鲜胺防治葡萄炭疽病需要注意使用时期,建议在葡萄生长前期使用,溴菌腈已出现抗药性现象,不推荐使用。
Copyright ©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. 志昌农业 版权所有鲁ICP备2021012316号-1
技术支持: 华夏商务网